克勤克儉的生活文化記憶
臺中大安郭家老宅
佃農之戶的發展
位於臺中市大安區東安社區的郭家老宅,於民國35年第一次建造,並於民國57年重修的臺灣農家傳統老宅,距今已有超過60年以上的歷史,見證郭氏家族從佃農之戶至今的發展與充份反應臺灣早期在物質極度缺乏的時代,尤其在海線地區,接近臺灣海峽的嚴酷環境的考驗下,居民如何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生存發展,同時充分利用在地傳統材料建立得以遮風避雨的家,充分表答臺灣早期先民平實及克勤克簡的生活文化記憶。
能夠保留郭家老宅建築,進而保存臺灣傳統文化資產中最平實克勤克簡生活文化記憶,也讓那個時代的平民文化,因為空間的留存而被記錄起來
建築雖無精美的雕塑裝飾,但該有的建築元素確也一樣不缺,包括大門入口之堂號「汾陽家聲」,入口屋簷下亦有作法粗礦之水泥出拱、坐斗及關刀拱等,漢式模擬傳統木構建築之木構件形制,亦形成立面之特色,彿堂左右入口上方有水泥製作面刷紅漆之「囍」字圓窗,適度沖淡了神明廳的嚴肅氣氛同時增加了些許的喜氣,相當簡僕別緻,亦相當少見,廚房亦保留了傳統臺灣大灶的樣式,雖然表面已經重新貼上紅鋼磚及白色磁磚,但仍然可以窺見其原始廚房之模樣,大灶的後方連接有紅磚作的煙囪,雖有部分損壞,但整體尚稱完整,在每日的黃昏,看著煙囪炊煙裊裊,農夫扛著廚頭,拉著老水牛,走在田梗上,完全可以顯示出臺灣早期先民生活的鮮明影像。
重現起家厝
|整修過程|
本案為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協助爭取文化部補助,於2023年05月17日獲得核定補助比率50%,建物相關整修經費約663萬,2023年10月25日開工,2024年9月19日竣工。
|整修重點|
①屋頂木構損壞
②水泥出供/坐斗損壞
③擬拆除之原有增建部分
④入口堂號局部損壞
⑤窗戶局部損壞
⑥牆面局部損壞
⑦木構架/木地板整修
⑧樓梯損壞
⑨現有地板瓷磚拆除
⑩傳統大灶整修
⑪磚造煙囪整修
⑫屋瓦、圍牆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