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倉不再只是穀倉
外埔農會農業倉庫
時空保存倉
台灣在日據時代已有農會組織,依據日本人井出季和太在1937年的文獻記載,外埔農會創立於大正11年,在台灣光復前稱為「外埔庄信用組合」。
外埔區農會9號穀倉,在日治時期臺灣被日本政府定位為糧食生產與原料供應基地,因此大量修增水利設施以提供農業灌溉。於民國59年在農糧署補助下,於本會現址開工興建,並於60年竣工使用,協助稻米公糧收購及儲存。
據現任理事長鄭鏞及總幹事李錦東回憶,當時外埔農會收購及儲存的稻米每年約7000噸,儲存在9號穀倉的約有1000噸,從最初的人工散裝儲存,變成袋裝人工堆疊,後來以輸送帶搬運,所有的工具建築特色、輸送帶及估量儲存量的牆壁測線,都還保留在目前穀倉中,而空問以最大存量為考量的挑高建築,及節省建物重量的槍木屋頂結構,加上擔心水氣進入的小窗戶設計,其空間讓人感受到濃厚的農業歷史文化軌跡,引發對舊空間保存活化利用的價值。
本案為一層樓建築,建築物高度近7公尺,構造為加強磚造,柱樑框架式結構。牆面為厚達40公分之磚牆,內部表面水泥粉光,外牆為水泥粉光。
地板為了防潮及預留輸送带空間(輸送稻穀),以架高地板(約60公分)施作,表面為水泥粉光。屋面為斜屋頂(約5分水之洩水坡度),原為木構造截構上鋪水泥瓦,後因漏水及颱風颳起瓦片,影響鄰屋安全,目前已經改為鋼板屋頂。
重現農業軌跡
|整修過程|
本案為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協助爭取文化部補助,於2020年12月14日獲得40%之補助比例,建物相關整修經費約549萬,2022年10月24日開工,2023年06月13日竣工。展現公私協力之成果,殊為不易。
|整修重點|
①建築工程
穀倉內地坪下方有原先為保存稻穀控制濕度之通氣通道,久未使用且地坪已施作水泥層及柏油層覆蓋其上,本修復工項將地坪開挖後之通氣通道以新砌紅磚彷舊修復後再行板模加固保護後灌漿粉光,使穀倉地坪重現歷史風貌。
穀倉內外牆部分牆體已失去耐候功能,本修復工項以現代材料及工法對牆面進行硬體修復,恢復其應有之耐候功能。
穀倉屋面板因久未維護有漏水現象,局部更換全新屋面板、打上防水膠,使屋面板不再漏水,延長使用年限。
②門窗工程
穀倉內為防止濕氣進入的小窗及調節內部空氣溫溼度的高窗設計為戰後增建倉庫的形制紀錄,因木材腐朽蟲蛀、玻璃佚失,已喪失應有抗候機能,本次修復工程採用實木材料,彷原本窗扇窗框型式原貌修復,再以現代工法塗佈防水漆及護木漆,復原應有抗候機能,重現歷史風貌。